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谭小芳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运营管理  领导艺术 
地点: 北京 西城
签名: 谭老师助理:13733187876
官网www.jungle.org.c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896
  • 博客访问:73718345

专家文章

影响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六大管理理念 2012-01-16

影响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六大管理理念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过去10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对企业来说,成功是带来失败的最大致因。成功使人们沉迷于过去的成就不能自拔,从而缺失创新未来的能力。况且,与全球企业相比,不能不说,中国企业的成功为时尚短。正如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所说:“10年的成功并不能确保将来也能成功。因此,明智的企业家、管理者应当认真吸取世界各地企业长盛不衰的经验。”

未来的旅程已经启航,正在见证这些最佳实践的世界级企业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中国高级经理人在带领企业走向未来过程中需要借鉴的最佳管理理念和实践。今天的讲座中,我们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探讨将会影响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六大管理理念——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预定管理理念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表示,这六大管理理念在重要性上难分轩轾,但它们都是中国企业面对未来挑战、急需认真借鉴的关键要素:

一、全球化战略
二、跨文化领导力
三、企业成本管理
四、公司治理结构
五、变革管理
六、战略管理

一、全球化战略

日前,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不具有绝对优势,而要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提高经营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尽管成绩喜人,但谭老师也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大公司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许多企业缺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营总体战略,人才和经验不足。在经营效果、风险防范、质量服务等方面都多有不足。

中国商业历史上的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年以前的汉朝。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开通了原来一直被世人称为“玉器之路”但最近200年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通向中亚、波斯湾和欧洲的道路,从现代商业角度的角度来说,就是建立了中国通过陆路和欧亚大陆各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运输。后来经过云贵、四川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六百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都是同样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运输。

从唐朝的玄奘大师西赴印度取经,到鉴真大师东渡日本送经,按照我的看法,以现代商业角度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了和亚洲周边国家的大规模的文化服务业的进出口贸易,只不过当时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这一说,属于没有任何价格也没有任何知识产权的知识文化贸易,比进口一部美国大片和出口一部《色戒》要简单得多,当然有历史价值得多。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只有贸易,没有投资。作为一个远程贸易的副产品,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郑和舰队七下西洋而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岛屿,也成了我们当代中国人在世界范围推行内传播“和谐世界”理念的最好的历史佐证。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商人,大商帮。例如,盛宣怀、胡雪岩,再例如,“徽商”和“晋商”,但是,不管他们这些大商人,大商帮的生意做得有多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在中国境内有投资,只在大陆发展生意。换句话说,国际化的程度极低。即使是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时代,权倾一时的孔祥熙的生意,也是在中国国内,更不用说是后来出了荣毅仁这样的杰出代表的无锡荣家这样的民营企业了。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企业的国际化进入到了一个低潮。只有非常少数的几家中国企业:中国远洋、中国民航、招商局,以及中国的外贸公司,才有权利和可能在世界各个国家成立分支机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才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中国的企业,开始了非常活跃的国际贸易。一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的企业才大规模地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中国最著名的一批电制造企业,例如海尔、康佳等在世界各地投资建设了不少工厂。

2004年以后,以TCL李东生为杰出代表的一批中国制造业的大企业家,开始了跨越式的“全球收购型”国际化,尽管其中历经艰难,但终究是开了一个头,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切国际化,都发生在制造业。2007年,事情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工商银行投资南非的一家银行,中信投资一家美国的投资银行,开始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大规模的国际化。但是,这都是投资,还不是收购。中国金融企业从跨国投资到跨国收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药明康德的收购来了。这是一家中国企业在“中国专利最少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的跨国收购。这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过去,“中国制造”开始了“全球收购型”国际化,现在,“中国创造”也开始了“全球收购型”国际化。

在本土:中国市场真正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企业与具有强势资本和技术的外国同行短兵相接;在海外:走出去的大多数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曲折坎坷。国际化是每个企业家和政府经济管理干部必然面对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战略道路?如何使企业顺利融入国际化市场?如何用好国际化规则为企业服务?如何趋利避害?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模式?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通过解析大量鲜活的企业国际化案例,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指点迷津——

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先生,堪称中国企业界迈向国际化的杰出领袖。他领导下的华为公司从一家海外销售额仅仅0.53亿美元的中国公司,在短短18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接近100亿美元的中国籍跨国公司,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标杆。任正非创立和提出的国际化柜架下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如“小胜在智,大胜在德”、“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满足客户需求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群体接班”、“静水潜流的企业文化”等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界,他所具有的卓越的领导力和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已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学习样本。

2004年是华为国际化战略大获全胜的一年,多年持续国际化战略的投入终于开始结出丰盛的果实。这种胜利不仅体现在与IT巨头思科的官司最终得以和解,而且表现在其产品开始突破欧洲和美国市场,海外产品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收入,而且表现在击败众多国际巨头,成功成为英国电信的优先供应商,角逐总额达1500亿人民币的电信产品大单。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终于获得世界的认可,华为开始改变世界的眼光。

华为一直专注于通信技术的进步,每年把不低于销售额10%的经费投入到研发领域,按照华为2004年销售额近500亿的数字计算,华为2005年投入到研发领域的费用接近50亿元,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华为的海外策略也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主要是建立研究机构和销售网络。在产品方面,华为一直坚持自主品牌的出口方式。华为的国际化采取了先从第三世界国家人手,进而攻陷发达国家。

和华为在国内市场的战略相识,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低价战略以及华为人“狼”的精神,使得华为开始获得一些国外定单,但是市场做的非常艰苦。但是华为咄咄逼人的态势开始让一些国际巨头坐立不安。思科公司在数据产品领域起诉了华为。这场初期来势汹汹,最后以和解方式解决的国际官司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本来国际知名度不高的中国华为在国际上名声鹊起。有人曾经戏言,即使华为拿出10亿美元做广告,也未必起到这个效果。

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的大陆企业,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企业成长与壮大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还是应当慎重,谭老师建议国内企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炼好内功,具备核心竞争力。华为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技术过硬。2.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海尔初期的海外设厂方式虽然利润不高,但风险也小,同时为其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3.了解国际游戏规则,按照牌理出牌。

二、跨文化领导力

我们讲跨文化领导力,首先讲一讲文化,文化就很有趣了。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桥牌文化,是象棋文化,而东方的文化是围棋文化、麻将文化。美国人打桥牌强调的是强强联合,日本人下围棋强调的是一致对外,中国打麻将崇尚的是自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可以给人烙下强烈的印记。西方尊崇的是规则,而东方人也讲规则,但要加个字,叫潜规则。西方文化叫摇头文化,而东方文化是点头文化。

关于文化,还有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情”、“理”、“法”的排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它们的排序是不一样的。如果让美国人对情、理、法三件事情排序的话,美国会把法律排第一位,理排第二位,而情排第三位。如果让一个德国人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排序显然发生了变化,德国日耳曼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理性精神的民族,所以一定是把理排在第一位,法第二位,情第三位。如果让中国人排序,一定会把情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理,第三才是法。这不存在对和不对的问题,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跨文化冲突。

在东西方大家都喜欢的领导风格,有可靠、灵活、动机的激发、聪明、决断、可信赖等等。如团队精神,不管是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大家都很崇尚,很认可,都很在乎。而不合作、喜怒无常、自私自利、粗鲁、独裁、自我为中心,则是大家都讨厌的。对于很有争议性的领导力特征,服从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向你的上司挑战对还是不对?又比如说一个人圆滑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关于敏感的问题、固执的问题等等,可能和某个阶段、某个具体的情境及文化都有很大的联系。

笔者提醒我们的管理者——东西方冲突是必然的,挑战是巨大的。今天的经济已经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一个集成化、虚拟化的经济。我们的价值趋向,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领导团队也在多元化。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村民们要在一块过日子、打交道。开放的世界必然需要国际化的团队,而国际化的团队必然产生跨文化的冲突。所以挑战具有客观性和巨大性。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解决之道是什么?如何提升跨文化领导力?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跨文化的意识,如果以前不理不睬的话,今天必须要去面对,别无选择;第二要正确认知、理解、尊重跨文化的差异性。正因为差异性,才导致丰富性,丰富性才导致多样性,整个社会才生生不息、有活力,而且由于差异性的存在才导致了张力,张力导致动力。差异不是件坏事,应该去拥抱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用好并放大这种差异的效用;第三要增强跨文化领导的责任;第四是强化沟通和互动;第五是招聘和选拔胜任跨文化的领导者。另外,谭老师建议企业要通过教育培训方式提高跨文化方面的素质、能力和技巧。

中国企业迈向世界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如何让管理者获得崭新的领导行为模式来适应跨文化环境对领导力的全新要求,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跨文化领导力是管理者在跨文化环境下所需要的新型的、有效的领导力。它是指管理者在跨文化情境下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及时洞察、敏锐识别跨文化环境中的具有文化独特性的各类信息,通过自我主动学习和积极调适,迅速获得与之相适应的领导行为的能力和特征。与其他类型的领导力相比,文化差异是跨文化领导力体现的核心要素和特征;同时,作为领导力,它又具有根据文化差异性进行动态调节和拥有文化普适性的特征。

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你的最大挑战一定是围绕着跨文化领导力进行的。但依据美国创意领导力中心针对相同专业背景(工程、财务与管理等)高层经理人的调研发现,所有在职CEO中依靠领导力的占75%,而离职的CEO中,拥有领导力的不到25%。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培训都以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为主,影响力最大、最为重要的领导力培训却十分匮乏。作为未来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亟需一批拥有国际化领导力知识和视野的高素质领导者。

据我所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文化障碍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跨国扩张的同时,通过咨询公司、内部培训、网络信息搜集等方式让跨国经营者了解工作所在国的社会文化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管理者通过这种方式对该国社会文化的了解都是“别人告知的”。这就有些不正常,因为,真正的,基于文化的了解更依赖于“亲身体验”。

用一句话简单来讲,跨文化管理是“取经”,也是“布道”。树立中国式的跨文化领导力体系是一门在企业国际化趋势下的新型管理艺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东道国文化,放弃优势、邯郸学步,也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事,我们需要在国际模式中创造独特的、更先进的跨文化领导力模式来完成我们的丰功伟业。

中国经济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经开始发挥全球领导者的作用,而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完成了足够的积累之后,开始谋求基于全球市场的领导者地位,这就为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家亟须掌握跨文化的领导力知识和视野来装备自己。

我今天谈的话题其实跟前面的领导谈的内容都是有相关性的,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国外,国际化的话题是热点。这几年中国GDP、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中国企业走出海外,还有并购的活动也是风起云涌。汽车行业里,长安集团、吉利、奇瑞这几个集团都在争夺沃尔沃,北汽竞购欧宝,钢铁行业里面首钢、宝钢都在国外做了购并。回过头来看,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成功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至少占了70%左右。

我们谈中国企业家的跨文化领导力,与其提出欧美的案例,不如说说印度的案例。与许多欧美的百年企业相比,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印度塔塔集团(TataGroup)成长为印度最大、最国际化的现代企业集团,公司高达58%的收入来自海外,分公司遍布世界六大洲80多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之下,塔塔以创新精神引领印度和全球公司的发展潮流,成为印度钢铁、酒店、电力和航空业的奠基者,2010~2011财年的全球收入突破833亿美元。

塔塔集团的辉煌业绩,可以追溯到创始人詹姆谢特吉·塔塔(JamsetjiTata)掌管公司期间的决策。特别是,在家族第四代领导人拉坦·塔塔的运筹帷幄下,公司跻身为世界性的企业,以正直、善良、谦和的职业道德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全球职业经理人。拉坦·塔塔不止一次地向媒体表示,经理层制度化的接班是塔塔最大的挑战,而对于他们是否姓塔塔,或者是否是印度人,则不需要看得太重。选贤任能,是塔塔100多年来从成功走向卓越的王者之道。

三、企业成本管理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父子在两千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深刻管理理念。同时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罗马水渠、澡堂,均已荡然无存,而都江堰仍然在灌溉造福于成都平原。为什么?李冰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的治堰准则,是都江堰长盛不衰的主要“诀窍”——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远远超出了治水本身,可以为我们管理者借鉴。

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客户是绝不会为你的光鲜以及高额福利多付出一分钱的。我们的任何渴望,除了用努力工作获得外,别指望天上掉馅饼。公司短期的不理智的福利政策,就是饮鸩止渴。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自己留存的利润少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我们要做好成本管理,就要深刻理解“深淘滩,低作堰”。

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外部需求日益减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成本已经成为了企业利润的杀手。向成本要效益、向损耗要利润已是企业的共识。那么,如何控制企业的营运成本?如何从成本中合理“抠”出利润?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效益?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从成本管理讲起。

照理说,随着企业开发经验的不断丰富,成本管理不应再是一个难题,而且企业都积累了很多心得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鉴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成本管理又永远是困扰房地产企业的重大难题之一。谭小芳老师建议企业要定期积极地开展成本分析,找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挖掘降低生产耗费和节约成本开支的潜力。进行成本管理应该实行指标分解,将各项成本指标层层落实,分口分段地进行管理和考核,使成本降低的任务能从组织上得以保证,并与企业和部门的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

最关键的是,因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标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未必多么高,甚至还不如一般企业。例如曾备受推崇的某标杆企业,2010年半年报显示,其净利率还不到10%,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净利率水平。根据兰德咨询的测算,与同质物业相比,这家企业产品售价中品牌附加值也在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不依托品牌附加值,其售价可能与成本相当。

因为不同企业开发理念不同,所以成本管理理念也不同。例如绿城集团就不太重视成本管理。绿城的核心理念是“真诚、善意、精致、完美”。为了追求产品品质,在绿城内部甚至避讳提及成本控制,成本也不在考核指标范围内。宋卫平经常告诫员工,不要去想成本高低,利润多少是股东的事儿,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行。但最近,听闻绿城传来破产门的消息,也说明了对成本不管不问的态度——终究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因此,成本管理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应扩展到产品设计、工艺安排、设备利用、原材料采购、人力分配等产品生产、技术、销售、储备和经营等各个领域。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不能仅仅是专职成本管理人员,应包括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并要发动广大职工群众,调整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四、公司治理结构

安龙公司(Enron)曾是华尔街、商业出版物和管理界的宠儿。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商品与服务企业,公司2000年的总收入达1,010亿美元。人们通常把该公司看作领先管理实践的模范、发展电子商务的先驱和业绩扎实的典型。Fortune杂志评选的最受赞赏的企业榜中,安龙公司在“优质管理”方面的排名甚至超过了通用电气而位列榜首。华尔街把安龙股票列为“建议买入的强势股”。

然而,就在几天之后,安龙宣布破产。现在,大家了然在胸的是,尽管安龙公司有着各种各样优点与强项,却缺失了本世纪初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项素质:即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缺乏良好的治理结构,谨慎的投资者即使是在经济景气向好的情况下,也不愿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在麦肯锡最近一项调查中,有6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宁愿多花钱,也要去购买治理结构良好企业的股票。

对于公司治理,李嘉诚说:“一定要靠制度,靠人绝对不行;最信任的人,也一定要有监察与制衡。”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根本制度。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公司治理是大公司的事情,从而忽视公司治理,导致公司治理严重缺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市场瞬息万变、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保持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可持续性,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某些政策或者某种背景,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从长远来看,短期投机行为必然不能持久,旁门左道怎么可以期望历久不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根本上注重公司治理的建设,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更是如此,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着特殊的环境。否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可能一夜倾覆,最终“为他人做嫁衣”,岂不遗憾?

伟大的公司需要伟大的董事会。这不是一句广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商道。伟大的董事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这个董事会领导公司创造了怎样惊人的利润,而在于董事会能够做到民主商议、科学决策,以员工为本、与社会和谐。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在微观层面解决社会利益平衡问题,能够让资本方、管理者、劳动者和社会其他利益主体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通过彼此监督、制约的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达成稳定和持续的契约关系,从而创造企业的长远价值。

但遗憾的是,我国多数企业对公司治理的理解还停留很粗浅的层次,认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引进独立董事和建立专门委员会,而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我们的企业家不理解公司治理的真正内涵在于通过权力制衡达到利益平衡,从而谋求社会认同、获得长远发展。

在中国,市场经济已经推进了近三十年,在这场不长不短的赛跑中,有的企业坚持下来,成为了行业领袖(如:联想、万科),而有的企业则如明亮的流星,划过天际。历史走到今天,管理能否出效益的问题似乎已经不用讨论,而公司治理能否出效益的问题再次引起企业家们的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个国家,中国在公司治理上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特色是因为我们对现代公司治理基本逻辑的“误读”或者是因为某些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进行的“改造”,则要另当别论了。这些“误读”和“改造”,已经形成了我们对公司治理的集体理解和通行实践上的一种流行性谬误。那么,国内前言到底如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呢?谭小芳老师认为,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治理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提高改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的效率和效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和监督程序并使监督机构有效履行职能。二是规范治理机关的运行机制。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召开、会议提案、会议表决的严格的程序规范;董事、监事、经理人员的选拔与评价机制;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流程的规范。总之,大公司需要治理,小公司更加需要提前治理。只有做好公司治理,基业长青才不是梦。

五、变革管理

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演变,还是轰轰烈烈的企业战略变革。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急速发展,变革故事不绝于耳,但能作深刻剖析的多属失败案例,成功故事往往点到即止,不敢过于声张,惟恐日后遭遇尴尬,难收残局。变革过程之长之难,可见一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艰巨的转型过程,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向服务转型意味着重新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触发变革行动。这将是一场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变革,也是一场盈利模式从“短线”到“长线”的变革。这还将是一场顾客关系从“片面了解”到“全面了解”,从“有限互动”到“充分沟通”的革命。

中国企业,一万次“变革”,九千九百九十九次败,败在目标模糊,规划失误,急功近利,缺乏系统思考,败在未经充分的文化理念、干部人事准备,以及没有合格的变革主体等。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切入良性的动态管理轨道?如何去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国的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不是大而不强,特别是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强行划转组成并给予政策优惠,甚至是垄断性质的国企,更是如此。中国企业应该彻底抛弃自我优越感和好大喜功的想法,看到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劣势,真正地去行动,从而推动中国企业的大赢。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想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

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有三分之一被淘汰出局,同样是巨型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久不衰,有的企业却困难重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变革。谭小芳老师建议:我们的企业必须从盲目感觉的梦境中走出来,随时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环境,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失时机地、积极主动地、分阶段地、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变革,我们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获胜。

但是,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有了问题才需要进行管理变革,更多的人则把管理变革当成是一剂扭亏为盈的特效药。事实上,管理变革的最终目的,并不仅限于扭亏为盈等短期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变革,使企业对变化万千的外部环境作出快速的反应,以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每个企业,不论其效益显著,或者在行业中成绩斐然,都需要持续性地作出变革的行动。这一点,正是许多著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通用电气公司因为敢于变革,善于变革,一起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海尔就是主动地进行管理变革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然而,在变革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常很迷惘,认为产业发展一定是直线向上。譬如十几年前当台币升值、国民所得一万三千美元时,大家就觉得几年后就会达到两万五千美元,直线就把它画上去了,但这最后并没有发生,甚至还往下走。技术性的东西是有直线的,但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绝对不是直线的。变革管理大师约翰·科特根研究认为,70%的变革以失败告终,而只有10%的变革能够大获成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真正的变革都要从新的思考方法和理解方式出发。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用我们制造问题时所用的同样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解决不了问题。”

危机时刻正是反思之时,时下来自商界的坏消息不绝于耳,不久前惊闻全球著名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可能以1美元出售,而此前的通用汽车实施破产保护以及摩托罗拉、柯达等一系列企业相继陷入困境,让人们再一次重新审视变革管理的重要性,而这个话题,不仅仅对大企业,即使是小公司,也同样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并迅速采取行动。“如果你没有看到变革的必要性,你就不会变革”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语,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那么,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的变革计划在冲破这第一道障碍之前便夭折了呢?

谭小芳老师从一个资深咨询专家的角度,结合多年研究实践心得,对照世界领先企业的成长轨迹,理性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成长史,深入解析本土企业基因和生态演变,共同探讨与发现变革时代企业运营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企业变革的核心是管理变革,而管理变革的成功来自于变革管理。变革的成功率并不是100%,甚至更低,常常使人产生一种“变革是死,不变也是死”的恐惧。但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技术更新的频繁和自身成长的需要,“变革可能失败,但不变肯定失败”。因此知道怎样变革比知道为什么变革和变革什么更为重要。

当我们走进一家美国纽约三星级酒店和一家武汉民营三星级酒店时,并不会感觉到两者之间在硬件条件上有多大区别。但是,真正的差距存在于软件,存在于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上。一个公司里,如果支持变革的干部人数达不到干部总数的50%,则变革绝无成功可能。如果能够达到70%,那么变革成功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遗憾的是,当代大部分民营企业老板思想中还没有形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被当成是排列在资金、产品和技术之后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民企目前的现实。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真理:在“人力资源”处于低水平状态时,企业管理变革根本无法实现。

六、战略管理

一般来说,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有两个外脑,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营销(战略)顾问。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国内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里几乎都没有一个好的营销策划部门,公司更没有外聘营销顾问这一职位,也不会聘请外脑——基本上,生产,策划,营销——老板是三位一体。“战略太高深了”,这从来就是一个错觉,战略管理并不高深,问题是在于你如何去操作。

很多人提到战略管理的时候,也许会感觉到战略管理是一个虚的东西,让人摸不到边际。战略管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取舍,决策就是谋断。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是战略性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

李嘉诚多年来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经商必须有正确的经营观和使命感。他特别指出:企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如果已持续扩张三年,就要对加大投入保持警惕。他说,如果连续出现三年的好光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以为这种大好局面会像四季轮回一样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拼命地扩大经营。此时的状况就有可能是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给后续经营埋下危险的种子。因此,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做生意,如果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假如今年还能继续赚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赚了三年,那么第四年谁能保证还会赚呢?所以,作为一位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就要有“赚了三年后退回一年份”的想法。如果有了这个经营思维,你就不用惊慌,因为不慌张,所以就能自如地处理事务,这时候智慧也就出现了,保不准在第四年还会出现赢利。这就如“尺蠖虫”,它在前进时总是弓着腰,前进两寸又退回一寸。赚了三年,第四年你还想赚,就是像尺蠖虫的身体,此时已经完全伸直,以致无法后退,死亡已悄然降临。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生存比较好。这样“一弓一屈”,才能第二年再赚,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赚,做企业就要有这种想法。

围棋大师吴清源在自传《中的精神》一书中谈到围棋未来的趋势时说,21世纪的围棋要超越传统的序盘、中盘和官子的阶段性思考模式,而应从棋盘的整体去考虑。应该说,大思维源于大视野,这个思维即不是红海思维,也不是蓝海思维,而是战略管理。可口可乐的CEO郭思达也曾向他的同事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全世界42亿人每人每天喝多少水,同事的回答时62盎司。他又问,每人每天喝多少可乐,回答是2盎司。郭思达于是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不是百事可乐,而是咖啡、牛奶和水。思维方式变了,市场就变大了。可以说,郭思达是站在盒子外思考的CEO。

可以说,战略管理管理——在学生的眼里,是一门玄妙到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可以学习一辈子。在穷人眼里,就是一年怎么能赚到1万元钱。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说的很经典“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作出过远大的决策。”我想,他讲的是战略;我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暗含的是战略管理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大路朝天,讲得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远近难易却不同。各走一边,讲得是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表达的道理在于,战略管理的制高点不在于抢夺,而在于选择。什么是定战略,其实就是对将来道路的拍板,决定是姓社还是姓资。一旦选择,是苦是甜都在后面等着。有因必有果。

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许多企业都在干着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就像德鲁克说的,企业除了营销和创新,其他的都是成本,实际上现在的许多企业就在干这种不赚钱的事情,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确实是在干着只增加成本,而不赚钱的大事!重生产轻营销,几乎是所有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惯性思维,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精神,却没有用心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虽然质量是免费的,但是只有客户需要的质量才是免费的!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

比如,客户如果需要一次性筷子,你却非要向他推销耐用的塑料消毒筷子,你就是在做本末倒置、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政府和民众觉得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你要做得只是将其换成淀粉原料;过去酒水行业曾经流行过买场的垄断营销模式,也有人美其名曰是盘中盘模式,但是,很多白酒企业花了20万买断了一个大酒店的专供权,却只派出一个、两个促销员;在广告投放上,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就更多了,有的花了300万请了个著名影星作为形象代言人,而没有预留更多的钱去做广告宣传,只是在包装上用了一下明星脸;有的企业为了打造品牌准备投放一千万的户外广告,却只花了3万元请个业余设计师做画面设计。这也就那怪,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大企业被广告烧死了,没有效果,肯定是投放广告越多,成本越高,亏损越大,甚至,很多广告还起了反效果。

今天,我们一提到巨人,就想起了网游,一提到阿里巴巴,就想到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战略平台,一提到格力就想到空调,一提到麦当劳就想到餐饮,一提到比亚迪就想到节能轿车,一提到联想就想到电脑,一提到万科就想到地产,一提到腾讯就想到QQ,一提到华为就想到通讯设备,一提到波司登就想到羽绒服。等等不一而足的企业符号与其所在的市场形成了紧密的关联,甚至成为它所在行业的标志和代名词,他们在消费市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就是企业进行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的结果和例证。笔者认为,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管理,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管理、以竞争为本的战略管理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管理。

总之,多年的咨询实践告诉我,一个企业的“大成功”(例如:连续三年业绩翻番)往往是战略管理的成功。战略有问题,单纯靠改善内部运营效率,业绩改善的效果有限。企业战略管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浮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彻悟“神马都是浮云”——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谭小芳老师强调:只有解决了战略问题,企业才谈得到生存与长远发展!

推荐
谭老师助理:13733187876 官网www.jungle.org.cn
类别:运营管理 |   浏览数(150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